当前位置: > > j9九游会 > 全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建设现场推进会
强化资金保障 创新建设模式 聚力提升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水平-j9九游会
2020年,在农业农村部关心下,湖南省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试点省份,拉开了全省规模化高质量建设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幕。2023年起,湖南省财政又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纳入衔接资金支持范畴,接续推进。据评估,目前全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提升至34%,鲜活农产品损腐率下降到10.8%,农产品商品化处理、错季销售及溢价能力明显提升,参与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平均收益增加20.6%,直接创造就业岗位6万余个。
一、多措并举争取资金,实现衔接资金“从无到有”的突破
将冷链物流设施作为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重要支持方向。据统计,2023年县级使用衔接资金1.23亿元。预计2024年可达2.4亿元。
(一)坚持高位推动。湖南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,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作为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、促进农民增收的民生实事来抓,先后出台《湖南省“十四五”现代物流发展规划》《湖南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行动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等文件,明确深入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强链补链行动,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产地冷链集配中心,完善田间地头冷链设施,为持续推进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。
(二)坚持高效推进。通过“三上三下”摸底,形成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库,切实做到有多少主体安排多少任务、有多大需求建设多大规模。统一建设规范、技术标准和验收程序,建立承建商黑白名单制度,加强项目质量管控,为提高衔接资金使用绩效提供制度保障。
(三)坚持宣传引导。编制《湖南省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建设典型案例》,联合省内主流媒体做好政策解读、典型宣传、经验推广,讲好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提升农业质效、促进农民增收故事。
二、多元施策带动发展,实现建设模式“从一到多”的创新
注重发挥不同类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,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,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运营模式。
(一)“多个主体联建,助推产品增值”模式。鼓励多个同产业的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,抱团联建冷藏设施。如郴州汝城县7家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在产地共同建设冷库,组建生姜产业联合体,共同享有应季仓储使用权和冷库经营收益分红权。同时,开展分级分选和包装服务,形成田头市场,生姜价格每斤平均提高0.5元左右,亩均收入提高3000元以上。
(二)“龙头企业参股,提高经营收入”模式。鼓励涉农龙头企业牵头,采取“前店后库”“前厂后库”形式,出资入股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冷藏保鲜设施项目。如株洲茶陵县红星盛康油脂公司以冷链为纽带,参股县内三家合作社冷库,库容2400立方米,通过企业对接长沙红星大市场,有效拓展了黄桃、梨子、白玉丝瓜、食用菌、油茶籽等果蔬农产品销售渠道,农户增收10%以上。
(三)“村级组织引领,盘活集体资产”模式。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龙头,以闲置院落、厂房、土地等资产和财政资金入股打造冷链产业园,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“有活可干、有钱可赚、有红可分”。如长沙县江背镇福田浩淼冷链集配中心,由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带领8个实施主体开展建设,获财政补贴450万元、社会融资1500万元,每年冷库出租为村集体创收30.2万元,带动当地60余人家门口就业。
三、多管齐下打通堵点,实现物流体系“从点到面”的提升
湖南始终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合理集中开展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,激活鲜活农产品末端冷链微循环,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串点成面。
(一)完善“毛细血管”补链。截至2023年底,共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0383个,新增库容478万立方米,新增冷藏能力92万吨,加快补齐农产品“出村进城”最初一公里短板。
(二)贯通“重要关节”强链。鼓励涉农企业与实施主体在农业产业重点镇、中心村联合开展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省初步形成具有规模的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达75个。
(三)畅通“神经网络”延链。依托产地冷链集配中心,整合产地冷藏保鲜设施、田头市场、干支运输和快递配送等资源,利用供销合作、邮政快递、电子商务、商贸流通、产业园区、产地批发等主体形成流通网络优势,开展合作联营、成网配套,推动形成产地到集配中心、集配中心向全国延伸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。
下一步,湖南省将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,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,继续把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、提升质量效益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,抓紧抓实、抓出成效,推动“湘”味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到市民餐桌,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。